廊坊文安县:积极探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新成效

创建时间:2021-02-04 08:09:10
信息来源:河北住建 日期:2021-02-01

微信图片_20210203135200

廊坊市文安县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以“垃圾不落地,农村更美丽”为目标,创新举措,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取得积极成效。

完善处理方式 

将农村生活垃圾按照“四分法”进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由保洁员集中收集处置;厨余垃圾运至堆肥房进行堆肥处理,形成优质肥料;其他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再转运至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后由专业部门进行统一处理,基本上做到了该回收回收、能堆肥的堆肥,垃圾减量效果明显。

完善建设运营方式  

面对农村垃圾分类推行难、村民集体投放难度大等问题,文安县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举措,率先推行了垃圾上门收集工作。

定点上门收集。每100户配备1辆电动三轮收集车,每辆三轮车上摆放4个分类垃圾桶,每日分上、下午两次上门收集垃圾,做到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村民直接将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垃圾车,收集人员也能同时判断谁家垃圾分得好、谁家垃圾分得差。  

充分发挥村干部作用。进一步明确村“两委”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责任,每天村干部与保洁员一起上门收集垃圾,村干部直接监督各户垃圾分类情况,面对面指导,并将每天各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登记。

落实奖惩措施。村“两委”每月对各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分,落实奖惩;设置垃圾分类红黑榜,通过大喇叭和宣传栏对表现好的前十名和表现不好的后十名进行公布。

加大资金投入。文安县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压实部门、乡镇、村街三级责任。由文安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总牵头,全力推进;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开展,先后购置上门收集车200辆、分类垃圾桶2000个、小型入户垃圾分类桶34000个,并在兴隆宫、史各庄、新镇3个乡镇建设3座堆肥房。2020年又安排专项资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采用先进设备加大对餐厨垃圾处理力度。

完善保障举措  

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虽然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作,但也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推行难度非常大。文安县多措并举,着力破解难题。

镇、村积极行动。组织村“两委”成员、村内能参与动员村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志愿者、收运人员等,召开培训动员会,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村委会和环卫公司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登记、发桶等工作。通过发放垃圾桶,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运路线和名单,为入户收集做好准备。

广泛动员宣传。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启动,文安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次组织召开垃圾分类座谈会、培训会,聘请专业人员入户讲解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分发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大喇叭工程、微信、QQ、其他网络平台等方式开展大力宣传,先后印发宣传单两万多页、宣传手册两千余份,制定上墙宣传栏五百余个,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各类宣传活动60余场。

压实部门、乡镇、村街三级责任。作为牵头部门,文安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三个督导组,每天深入各乡镇村街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并将督导检查情况列入各乡镇环卫一体化年终考核,对推进好的乡镇给予加分。明确乡镇、村街负责人为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各乡镇政府在示范村街建立垃圾治理专业队伍,制定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责任人由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村民参与垃圾分类,进行入户指导,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对投放不规范的村民,教育引导纠正其行为。充分发挥村街自治作用,组织、宣传、指导、监督村民按照分类指引,将垃圾分类并投放到相应收集容器。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文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体系逐步成型,有力推动了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村民讲文明、讲卫生的文明健康意识、自觉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升。同时,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效促进了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减量比例达到20%左右,大大减少了垃圾转运、处理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编辑/李三 

审核/吴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