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环卫车灵魂三问
来源:环卫数智网
2025年的环卫行业,无人驾驶环卫车是一个争议最多的话题。无人驾驶环卫车市场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2025年8月,全国17个省份开标的“环卫+无人驾驶试点项目”合同总额已达到110亿元。预计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其发展核心动力在于有效应对环卫行业劳动力高龄化和人力成本持续攀升的痛点,单台车可替代3-4名工人,显著降本增效。目前应用已从园区、景区等封闭/半封闭场景,逐步扩展至城市主干道等复杂场景,并获多地政策支持,商业化落地进程不断加速。但是,留给行业的三个灵魂拷问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是不是行得通?会不会干得好?能不能省得了?这是无人驾驶环卫车在环卫领域应用亟待回答的三个问题。浙江德清县与云创智行合作的城市级L4自动驾驶智慧环卫一体化运营项目,作为国内最早落地的此类标杆项目之一,它不仅落地运营,更从三个根本问题出发,或许能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难题。
很多人质疑,无人驾驶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卫场景中稳定运行吗?是不是真的能行得通?
德清项目目前已有31辆无人驾驶清扫车正式上牌并投入常态化运营,项目总体将覆盖约400万平方米的城区面积,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园区等多种场景。
通过项目运营数据统计,单车的百公里现场接管率已经小于1次,意味着自动驾驶系统已高度可靠。车辆日均作业时间长达14小时,单车日均清扫面积达6万平方米,单车自动驾驶里程日均超过40公里/天——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人-车-物-云”协同系统在支撑。
更重要的是,项目采用1带4“手掌模式”的作业方法,以一个运维员驾驶一辆侧冲车,用水冲的方式将垃圾归拢的同时,通过云平台指挥四辆无人驾驶扫地车,把归拢在路沿的垃圾通过高频次的贴边清扫,实现“路见本色”。而且针对不同的场景,通过机机结合和人机协同,规避了单车作业的弊端,确保作业质量和效能的达标。比如针对人行道采取一辆 YC-200无人驾驶扫地车进行高频次循环普扫,环卫工人做精细化保洁 ;非机动车道,配置一辆辅助驾驶冲洗车在非机动车道贴边冲洗 ,一辆 YC-200 无人驾驶扫地车在另一侧随后贴边清扫;机动车道,采取配置一辆配备智能作业盒的高压冲洗车在机动车道主道冲洗 ,一辆 YC-1000无人驾驶扫地车随后在辅道贴边清扫的作业方式。

光能跑还不够,关键在于能否干得比人更好?
德清项目通过“人-车-物-云”一体化架构,实现了环卫作业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车辆方面,谱系化的无人驾驶环卫车队(YC-200/800/1000)适应不同路况,支持扫吸一体、自主规划路线、实时上报异常事件;
人方面,传统环卫工人转型为配备智能设备的“产业工人”,从事远程处置、流程审批和人机协作;
物方面,智能垃圾桶、垃圾站实时监测垃圾状态、异味、设备健康等;
云方面,则通过智慧环卫云控平台实现全局调度、事件闭环、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
智慧环卫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实现降本增效。那能不能省得了成本呢?
人力成本大幅降低:项目累计节省数百位环卫劳动力,尤其是60岁以上人员占比下降22.8%,30岁以下人员占比提升11%,年龄结构优化明显;

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传统人工作业日均清扫面积约8000–10000㎡,而无人车可达60000㎡,效率提升6倍以上;
管理精细化: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人员、车辆、设备、财务的全面可视化管理,杜绝“粗放式运营”。
传统环卫行业长期面临运营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安全风险多、信息孤岛严重等痛点。能否借助AI与无人驾驶技术真正实现环卫的智能化、低碳化、数字化运营?关键还在于深刻理解环卫运营的本质、了解各种场景下的作业流程与规律、洞悉各型作业车辆的功能效能,然后形成行之有效的作业模式和管理机制。
无人驾驶环卫机械之所以一直以来备受各方诟病,一方面受资本裹挟,炒作概念,没有结合环卫行业的实际场景特点,以落地应用为导向深入研究和摸索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颠倒,在政策支持、行业标准制定、质量监管及考核、人才储备以及企业的培训等方面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自上而下,政策驱动的发展方向,导致企业内驱力缺失。
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获得传统环卫企业信任,目前整个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放在阳光下检验的真实的项目运营数据。希望云创智行的德清项目能给到行业带来一丝信心。
德清项目的真正启示在于:智慧环卫不是要取代人,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人机协同、流程再造”。用高可靠性的无人设备和创新的职业岗位,让环卫工人从重复性、高危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设备操作、远程监控、异常处理等更高价值的工作。让行业落后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模式顺利实现迭代升级,让创新重新激发行业的热情。
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在环卫行业的实践案例——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让城市更洁净、更安全、更高效。摆脱原有劳动密集、产能低下的卑微印记。未来,这样的模式有望复制到更多城市,让我们期待智慧环卫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常态;不再是一种疲于奔命的牺牲,而是一种真正创造价值的手段。